精神文明建设网
 首页  创建动态  通知公告  相关政策  商师人物  时代楷模  魅力商师 
精神文明建设网
当前位置: 首页>>时代楷模>>正文
"魔法教师"张敬华 爱心照亮“折翼天使”的人生
2016-10-24 17:28  

她是全国优秀教师,她是“吉林省三八红旗手”。她很平凡,但她有一颗非凡的心。从她身上,我们总能够感受到她对事业的执著坚守和她那颗金子般善良的心,她就是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敬华。

“来到我面前的,都是我的天使,我要善待每一个有缘与我相逢的孩子。”这句充满诗意更充满力量的真情表达,让她的孩子们和家长内心充满了温暖,也伴随她走过了几十个春秋。寒来暑往,她用知识丰满孩子们的理想,用智慧启迪孩子们的心灵,用爱心照亮那些“折翼天使”的残缺人生。

1.教书育人 “魔法老师”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

1986年,张敬华怀着桃李满天下的梦想,走上了教书育人的讲台。在她的理念中,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,更是孩子们人生的引路人。为了当好这个引路人,她不停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,于每时每刻、于一言一行中,树立着自己的形象。

张敬华在“吉林好人”发布厅活动中。图片来源:吉林省文明办

张敬华还记得自己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曾经自告奋勇接下一个出了名的四年级“乱班”,学生迟到早退、旷课、打架情况突出,一个名叫海锋(化名)的男孩子,甚至辱骂殴打老师。如何管理好这个班级,成为她初涉教坛时思考最多的问题。她在实践中破解难题,以优质的课堂吸引学生树立威信;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凝心聚力;以不辞辛劳的家访了解掌握第一手情况;以心理学知识展开心理战,一个个“小老虎”被驯服。几近失足边缘的海锋,最终被聚拢到班级的同心圆上,走上了正常的人生轨道。如今,已过不惑之年的海锋经常感慨地说:“当年如果没有张老师,我现在恐怕都不知道在哪儿啊!”

班上还有一个叫小华(化名)的女孩,因母亲患有精神疾病,父亲身体不好,家庭生活极其困难,多次产生辍学的念头。张敬华不仅替她交纳每学期学费,还经常把她带到自己家里改善伙食,为她买学习和生活用品。在那个年代,并不富裕的她,却对小华进行了整整3年的资助,使小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小学学业。

一路走来,她所带的班级无数,所教的学生无数。无论是什么样的班,无论是什么样的“问题学生”,一旦到了她的手里,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,一个个无一例外地向着好的方向变化着。而她的“魔法”,就是“爱”。在爱的驱动下,她会关注每一个孩子,从而使优秀的,奔跑起来、飞翔起来;使弱势的,阳光起来、开朗起来;使调皮的,安静下来、优秀起来。而今,“桃李满天下”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,孩子们遍布各行各业,都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
2.赤诚之心 她成了18个孩子的“代理妈妈”

2011年,张敬华所在的南湖小学开始接收特殊儿童,从此她也走上了特殊教育之路。这些孩子,有的可以认字,却不懂得应用;有的具有超常的心算能力,却不能自己买回任何一样商品;他们不能与人沟通和交流,连基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都不具备。面对这群特殊的孩子,有的家长选择了抛弃,开始了自己的生活;有的家长选择了顺其自然,对“特殊教育”不报任何希望;更有极端的家长,选择结束生命……

从普通教育转到特殊教育,张敬华也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和犹疑。她从一本书中,读到了一个自闭症儿家长无法排解的苦痛,也从身边鲜活的实例中,感受到“特殊教育”的社会意义,于是,她坚定地选择了坚守。“来到我面前的,都是我的天使,我要善待每一个有缘与我相逢的孩子。”这是她最真情的表达。她多次表示:“为了孩子的进步,为了家长的笑容,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,这就是我最终选择坚守的理由。”

“不懂特教可以学习,没有经验可以多途径取经。也许我们创造不了奇迹,但我们一定要用心地去书写自己的历史。”张敬华开始如饥似渴地研究特殊教育理论。

2011年8月,张敬华接下了全校情况最复杂的一个班,成为新入学的10个特殊儿童和8个正常孩子的“代理妈妈”。每天的课堂上,除了这18个孩子,还坐着10名特殊儿童的家长。

上课前,张敬华要准备两套教案,没有教材,她就和同事们一起编写;根据实际情况,率先实行一对一的分层教学;为与家长及时沟通,用心设计、每天认真填写“家校联系表”;每个学期期末,为每一位特殊儿童设计相应的测试题……

张敬华将自己的爱倾洒至每一位特殊儿童身上。为了更多地了解特殊儿童,她让爱人和弟弟去陪护手术后住院的父亲,自己却选择了去参加长春市特殊教育运动会;为了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孩子之间的融合,她精心设计各种游戏,自掏腰包买玩具;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差,她就耐心指导……

日复一日地付出,孩子们渐渐地能够听懂各个时段的铃声,能够按指令去做一些事情,能够在操场上站出整齐的队伍,自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。张敬华坚持写日记,里面记录着她多年的教学经验,更记录着孩子们每天的变化。

张敬华给孩子们上课。图片来源:吉林省文明办

有一个自闭症男孩,入校之初,坚决不肯听课,在室内满地打滚不起来;坚决不肯站队做操,在室外满操场乱跑;不与人交流,哭闹起来,搅得其他人也无法正常上课办公。而在张敬华的精心呵护和耐心指导下,这名小男孩现在已经完全能够跟随课堂上课,和同学正常相处,甚至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。有一天,男孩清晰地喊出了一声“妈妈”,让他的母亲惊愕不已,又随之涕泪横流。站在一旁的张敬华也泪流满面,她说:“那一刻的幸福,不亚于自己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。”

为了开启特殊儿童的心智与寻找特殊世界的秘钥,张敬华利用假期去哈尔滨、上海、北京等地“充电”,就连开会的路上也要读书。几年来,张敬华的理论素养不断提升,相继撰写并发表了《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探究》等多篇论文,她还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级科研课题《特殊教育生活化研究》,结题论文《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生活化》被评为优秀论文。

3.服务社会 全家上阵

张敬华和家人。图片来源:吉林省文明办

恬淡温和,如清风拂面。清澈纯净,似山涧流泉。46岁的张敬华在与记者交谈时,会不经意间流露出些许女孩儿般的羞赧,她说自己生来如此,看到谁遇到难处,都想帮上一把,如果帮不了,心里会难过。

在她看来,帮助别人是随手之举,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。看到地上有燃着的烟头,她必定上前踩熄,乘车遇到老年人,她肯定起身让座。听到新闻里有人急需输血,她也会赶去支援。这些事她做得自然而然,好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。

张敬华和儿子为贫困学生捐款。图片来源:吉林省文明办

过去十年间,张敬华一直捐资给希望工程;两次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;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“在职党员进社区”活动;资助寒门学子圆梦大学;帮助处在生死边缘的“熊猫血”患者寻找“熊猫血”;为社区脑瘫女孩义务授课……现在,她又号召着丈夫和儿子一起加入到爱心团队中来,身体力行服务社会、作出贡献。

在张敬华的支持下,丈夫陈光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做了很多善举。2014年,他们成立了“吉林好人爱心联盟”,宣讲雷锋精神,从事文化公益活动。2015年,陈光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,不少品学兼优的高三学生因为家境贫寒而交不起大学的学费。在妻子的建议下,他从爱心企业那里筹集6万元善款,为五名优秀大学生提供了助学帮扶。张敬华的儿子陈嘉木在做好事上也不逊色。有位重症患者急需O型RH阴性血救命,陈嘉木为他进行了一场爱心接力,发动在西南大学的哥哥和同学一起加入寻找“熊猫血”的行列。

张敬华是家里的一盏明灯,温暖着相亲相爱的一家人,影响着孩子和身边的人。当问起什么是幸福时,陈光拉起张敬华的手笑着说:“世界上最浪漫的事,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;世界上最幸福的事,就是和你一起奉献到老!”

2015年5月,张敬华作为吉林省教育系统唯一代表,从人民大会堂捧回“全国最美家庭”的崇高荣誉,这是她多年来付出的结果。她以一颗爱事业、爱家庭的心,诠释着忠孝两全、传承着孝悌之道,始终在事业与家庭间寻求着最佳平衡点。她并没有做出什么有影响的大事,只是每天都在做着力所能及的小事。她,就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榜样,追梦路上阔步前行的精神力量。

关闭窗口

版权所有:高校思政网